商*聘请国际级大师给学员上课已经不是新闻,但最近在业界也有另外一种声音:洋教授是否适合*的商*教学,尤其是EMBA教学。由于具有一定特殊性,*的EMBA学员目的明确,他们有很多的实践经验需要探讨,希望能在商*找到解决企业问题的良药,但大多数人语言基础不太好。对洋教授传授的知识很有可能消化不良,原汁原味的国际大师是否适合国内EMBA教学是目前很多商*在思考的问题。 ■洋教授作用不可抹杀 聘请洋教授对EMBA学员来讲机会千载难逢,毕竟听国际大师讲课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这个实力和号召力。但因为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因素造成的双方沟通不畅也令人遗憾。一位商*负责人表示,“西方发达*企业过去所做的事,正是*企业现在要做的,汲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可以少走弯路。”作为一个*的高级管理者,西方*先进的管理理念,是其完善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。 据了解,目前国内商*使用洋教授的普遍做法是配备同声传译或者*的教授辅助教学,外语好的学生就会认为一节课一半的时间都浪费在翻译上,如果学费是20多万元,那么一半的钱就会白白消耗在解决语言问题上。有学生想和国外*商*教授探讨关于*企业的文化、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等,由于文化差异太大讨论过程中困难重重。对于原汁原味的国外教学消化不良,问题不在于大师不了解*,也不能怪*学生外语不好,商*如何将双方更好地结合才是症结所在。 ■原汁原味教学也要适合*口味 *人民*商*院长徐二明认为,在我们强调培养国际化人才,使我们的企业更好地走向国际的时候,完全否认洋的东西不现实。但是,原汁原味的教学要了解与适合*企业和学员的口味。他介绍,人大和布法罗*管理*的合作其前提是要了解*的口味。人大所请来的洋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*教书。其中,有的洋教授来*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已经不下50次。徐二明院长说,他曾经在澳大利亚、美国做过兼职教授,在那里要把*企业管理的情况讲给那些对*了解很少的美国学生,他们也不能理解。例如,外国学生听他讲改革*就好像在听天书。后来,他所任教的学校组织MBA互访团,让学生到北京、上海参观访问,他们才发现*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。 徐院长认为,在EMBA的教育上,不能简单地将请洋教授来教学与国内各商*的国际化联系起来。内地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各行业企业的老总。这些人当中有很多的实践经验,他们需要课堂中涉及更多的实战的东西,希望老师有更多的实际经验,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与解决*企业的问题。但是,在很多情况下,一些商*请来的洋教授的讲授有时过于偏重国外的理论与实践,对*的情况不了解,不能与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实现很好的互动。 ■中西贯通的洋教授更受青睐 对于很多人反映洋教授不能解决*企业的问题,徐院长认为我们不能过于苛求外国人讲清*经济的问题。国外先进的管理的理论与知识点是应该花大工夫学习的。学生需要一定的消化吸收过程。EMBA需要知道如何更好地工作,更需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。考虑到目前大多数EMBA学生的现状,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,徐二明认为,要多请一些“唐僧”,少请一些“印度和尚”。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,一些在国外**读过书、教过书的内地、台湾、香港、新加坡的教授最为理想。他们中很多人发表过在国际学术界很有影响的论文,具备欧美商*的管理知识,对亚洲和*的经营理念与实践很熟悉。这样,他们讲的知识就很贴近*的实际,容易被学生们接受。 对于聘请什么样的洋教授,*商*有非常明确的答案。院长项兵说,“我们的教授必须是中西贯通的,不了解*的教授在国际上再*对*来讲也不是好教授。*商*从建立之初就确定服务*的国企、民营企业,打造*的*企业。所以*没有叫做*国际商*。”很多商*请来洋教授给*的企业管理者授课,但往往良好的愿望受到打击。目前*的市场上上演的是国企、民企、跨国企业“三国演义”,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,*企业的镇山之宝是*的企业文化。过去,大家坐在台下听洋教授讲课的时代已经过去。*的企业家、管理者需要的教授必须既是**的又是中西贯通的。所谓要求“四通”,就是既懂得*、又了解国际,既有理论又有实践。 据介绍,*商*要求教授无论外籍教授还是华人教授必须对*有至少两到三年的研究了解,任教*商*的长期教授70%是华人,*商*在其十门课程中实现了“四通”教授任教。洋教授不可能长时间留驻*,他们怎么可能把斯坦福商*的教授留在*的商*长期任教?据了解,*商*在近两三年内不会考虑和国外商*合作,即使有也是以*商*为主的与国际*商*的合作。